“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2024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首演65周年。65年来,这只琴弦上的“中国蝴蝶”,用中西融合的动人音符,讲述了中国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不仅进化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符号,更成为世界人民所共享的艺术经典。
【视频】
2024 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迎来了首演 65 周年的纪念时刻。65年来,这只琴弦上的 “中国蝴蝶”,凭借着中西融合的动人音符,诉说着一段在华夏大地上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它一路蜕变升华,不仅进化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更跨越了国界与民族的藩篱,成为世界人民共爱共赏的艺术瑰宝。
何占豪表示莫过于下乡采风时,农民们对于西方音乐“听不懂”的直言不讳——“当时我们学习的都是外国作品,虽然好听,但我们到农村里去拉给乡亲们听时,他们都说听不懂。”
不久后,文化部领导钱俊瑞视察上音,他在听了“小梁祝”后指出,“用中国戏曲音乐作素材,写西方管弦乐作品,以前从未有过,这是一条路子”,建议学生们继续探索。
其时,上音正在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筹备献礼作品,学院领导决定让何占豪把“小梁祝”拓展为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并找来作曲系学生陈钢一同创作。
回忆当初,何占豪坦言那时候的自己并不明白何为“路子”,经过多年实践后他才明确,这是一条“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创作之路:“所以,每当有人问我‘小提琴协奏曲是谁叫你写的?’我都会说,‘是农民叫我写的!’”
【B】“我非常崇拜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华”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人创作的作品车载斗量。《梁祝》何以屹立民族音乐之林,甚至于演化成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在何占豪看来,“向人民学习”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创作方法论:“你想想,那么丰富的中国戏曲是谁写的?八大剧种,那么多流派和唱腔,都是人民自己唱出来的!我所谓有点成绩的话,就是把演员们的唱腔提琴化、再发展。看不起民间音乐实在是毫无道理的!有些作曲家,觉得向人民学习是吃亏了,实际上,我真正的幸运就是懂得运用人民的智慧和民族音乐的宝库!我非常崇拜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华!”
【C】“《梁祝》造成了我一生的遗憾”
《梁祝》面世其时,何占豪不过26岁,在如此青葱的年纪,就创作出自己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幸运更多还是限制更多?《梁祝》给何占豪的人生带来了些什么?
何占豪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有香港作曲家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说《梁祝》写出来造成了我一生的遗憾——它把我另外的作品都‘盖’掉了。不管是《临安遗恨》《孔雀东南飞》《伊犁河畔》,还是徐小凤演唱、我作曲的流行歌《相见时难别亦难》……《梁祝》一出来,大家就全记不得了。还好,现在我有何占豪音乐艺术传承中心,把我其他的作品一台台都演出来了。”
【D】“年轻人应当扎好自己的‘风筝’”
从业近70年,何占豪始终活跃在舞台上。
何占豪亦欣然道,每次登台都能感受到观众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观众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他们。”而自己也从没设想过告别舞台的时刻:“还早呢!我还有一批大作品没有演,时机未到。”
时至今日,面对舞台,何占豪认为“真诚”仍是最重要的:“要投入作品、投入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投入饱满的情感,千万不要有‘看!我来了!’这种把自己摆在作品前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