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ChatGPT“合写”的小说拿下芥川奖,AI会颠覆文学创作吗

   日期:2024-12-26    作者:n43hd 移动:http://ljhr2012.riyuangf.com/mobile/quote/44163.html
eta name="ContentStart">

2024年1月17日,日本作家 Rie Kudan 使用ChatGPT辅助创作的小说《东京共鸣塔》(“Tokyo-to Dojo-to”)荣获日本极具声望的芥川奖。小说作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东京共鸣塔》中大约有5%是从ChatGPT生成的句子中“逐字引用”的。

新闻发布后,多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围绕事件展开讨论,有人认为,用ChatGPT辅助写作并不少见,随着时代发展,人机协同将会成为新的创作潮流,有人则对ChatGPT冲击下的文学创作表示担忧。

在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有ChatGPT参与创作的小说?文学创作者又该如何与ChatGPT等新兴技术协同共生?1月23日,《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主编、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许道军接受了潮新闻采访。

《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主编、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许道军

潮新闻:您如何看待人机器合写的文章或者小说被评上极具声望的文学奖这件事?文学奖应该抵制AI参与创作的内容吗?

许道军:只要评奖过程和结果是公正客观的,我喜闻乐见。从读者角度来说,他们期望的只是优秀作品而不是其他。如果说一定有一方的利益受到冒犯的话,那也只是创作者而不是读者,但这个利益冲突也只限于创作行业内部。现代纺织机器出现后,只听说过纺织工人砸机器,没有听说过消费者砸机器,因为他们穿上了更便宜更优质的衣服。

AI的出现让写作被迫出现了划时代的分野,一是“人工写作”时代,一是“人工智能/人机合作写作”时代。现在看,后者还处于向前者学习的萌芽阶段,其优势远没有发挥出来(但很快就会)。未来的专业/职业写作还说不上一定是人工智能写作,但人机合作写作一定是大概率,因为从写作效率上说,人机合作未必能提高写作质量,却一定能提高写作产量,而未来(包括现在)对作品数量的消费会越来越来大。王安忆曾说过,她的眼睛就像一只小羊,每天要吃掉20万字的文字“草料”。大作家如此,普通读者何尝不是如此呢?当然,人机合作写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作品质量上,因此,从作品供给侧的角度上说,与其抵制AI参加文学奖的评选,不如干脆设置AI主导或者人机合作的文学奖大赛。

今天之所以出现“AI”能不能参加文学奖评选的疑惑,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或者说缺少了一个维度。在今天的语境下,所谓的文学就是能够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提供相应精神支持的文化产品,而且还是文化产品之一(今天的艺术审美不再是文字中心而是视觉、图像中线)。我们思考的中心应该不是供给侧,而是需求侧;首先关心的不是“制造方”/“产出方”而是“需求方”“消费者”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我们只有指责产品,没有指责消费者;只有想到产能和产品质量,而不会怀疑制作手段的升级换代。

潮新闻:网络上有很多人发文称,他们正在借助ChatGPT写论文,您有发现身边有同学用ChatGPT写作吗,您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如果用的人比较多,您觉得大家为什么会利用ChatGPT辅助写作?

许道军:我没有确切证据指证身边有同学在使用ChatGPT写作,但在我的课堂上我会鼓励他们使用ChatGPT,作为作品设计和课堂写作的辅助。有人说,ChatGPT写论文会破坏学术生态,带来学术造假或者对“献身学术”的人不公平,其实对于这个现象的处理办法很简单,我们可以用ChatGPT查重啊,“寇可往,吾亦可往”而已。相信专业机构,比如学术刊物,他们查重、反作弊的工具比我们多。如果查不出来也没有办法,说明它们的确有创新,至少在现阶段有创新。假如有一天发现《红楼梦》是ChatGPT写出来的,我们还需要把曹雪芹刨出来揍一顿吗?

现在的确有人在利用类似ChatGPT这样的工具写作,而且从这种写作中得利,比如一些明明非某个专业的“作家”,却频频写出相关领域非常“专业”的作品,像这前几年大行其道的时令/节气写作、美食写作、风俗/风物写作等等,其中那么些美言美句,甚至非常偏僻的知识、冷诗句、“高端”引言来自哪里,还不是来自AI的搜索。ChatGPT出现后,这类题材的写作反而很少了,一是相关题材几乎消耗殆尽,二是写作门槛大大降低,再也很难出“专业”作品、出“专业”作家了。当然这个阶段的ChatGPT还主要充当助手,多负责搜索和简单编辑与语言组织工作。

潮新闻:看到之前的报道里说,我们课堂教学也引入了GhatGPT,您觉得引入它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有助于同学创作出更优质的作品吗?

许道军:我听说过有一些课堂引入了ChatGPT,我也想努力使用ChatGPT,至少我自己粗浅使用过,也鼓励学生使用。在我的《故事写作》课堂上,从教学效率和效果上说,我感觉特别需要ChatGPT的支持。

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众所周知,创意写作课堂标志性教学法是工作坊方法,而工坊讨论建立在完整的作品(包括梗概)基础之上,而由于时间或能力原因,学生往往存在困难。ChatGPT会根据自己“模版”“套路”帮助学生完成一个作品,是好是坏先不说,毕竟有了可讨论和可完善对象,工坊讨论才能进入正规。这里插一句,许多人对“模版”“套路”不屑一顾,实际上我们如果将它们“翻译”成“模式”“成规”,大家都觉得可以接受了。古往今来的经典作品都是建立在为数不多的“模式”“成规”基础上,或者提供了新的“模式”“成规”,至少在研究和学习的角度看如此。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赫赫有名的大编剧罗伯特·麦基亲自下场编写过一个产业故事“模版”,而且还很生硬。

其次,可以为学生作品的核心创意提供“算法”支持,比如一些反复出现又要求规避重复的核心情节点、重要场景,尤其是世界观的核心设定与逻辑建构等,只要“提问”得当,ChatGPT会提供帮助的。

第三,ChatGPT可以作为学生个人创作与构思的“独唱团”,与学生能够反复对话而不会遭到拒绝,也几乎没有人力成本。之于说作品的创新与高质量,这不是创意写作课堂,包括《故事写作》《大学创意写作》等,首先关心的问题,写作课堂教学首先关注的是写作的原理讨论和技巧学习,写作的积极性维护,写作的上路以及一个完整作品创作的全套流程以及完成等。换句话说,写作课堂不忙着培养“鲁班”,紧要的是培养能做出家具,至少能做出小板凳“木匠”。

潮新闻:未来,与ChatGPT合作创作是否会成为一种潮流?长远来看人类会被反噬(替代)吗?面对这种可能,我们的主体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在您看来,AI终结文学的情况该如何避免?

许道军:ChatGPT不会终结文学,也不会消灭作家,但在ChatGPT面前,文学会面临“祛魅”危机,而未来的文学专业/职业写作大概率会趋向“人机合作”化,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潮流。但在个人写作领域,它会依旧保持古老的私密、记录、个人疗愈的功能。

人类与ChatGPT对文学的理解可能不相同。在人类那里,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意愿、想象力等内在事物的感性呈现,区别普通文字之处是其“文学性”,但是在人工智能那里,“文学性”可能就是上述要素的冰冷“算法”,是它们落实在主题、人物结构、冲突、情节、戏剧性、世界观架构、节奏、悬念等方面的编排,相对于非文学文字、经典作品以及同时代创作的差异化处理。一旦它们破译了“审美”“文学性”“诗意”“陌生化”的实质,它们就自动掌握了一套文学作品生成装置,像一台机器,只要“投喂”材料,它们就会不断生产出“文学作品”来。作为一个辅助工具,我们对ChatGPT的使用,重要的是“投喂”和“驯服”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提问”,ChatGPT多有用,在于我们多会使用,包括多会“投喂”“驯化”和“提问”。

从长久来看,未来作家能做的,ChatGPT也能做,或许会做的更好,但ChatGPT只能提供选项而不能做出选择,即使选择也是无意或被动的结果,而文字工作最宝贵、最难以替代的特质核心是作家在众多的可能里,选择出能够建构自己理想人生、理想人性世界(或者相反)的材料,并将它们处理为唯一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哪怕它们在“算法”上并非“最优化”。与作家生命、价值观、情感、理想图景一致的“选择”,有血有肉,不可替代,这就是作家主体性之所在。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