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seq(念作 logseek /lɔːɡsiːk/)是一款本地存储的、支持 Markdown 的、大纲式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 为什么选择 logseq 作为唯一的笔记工具 的文章,更多是讲“为什么 (Why)”,本文试着总结一下个人遇到的那些“怎么做 (How)”的问题。
Logseq 概览
图谱及内容存储
Logseq 官方口号里的 privacy-first (隐私至上)的特性,是靠内容的本地存储来保证的。而 图谱是 Logseq 对知识库的管理模型,由 Logseq 从指定目录读取文件并组织、展示、操作。
本地目录结构
首次启动时,Logseq 会建议你“添加图谱”,选择一个目录作为存储位置。这时可以选择新建文件夹或已有文件夹,Logseq 会在基于该目录创建图谱。
Logseq 会在目录下管理以下几个子目录(如不存在则自动创建):
journals 用于存储 日志(用于每日纪事,不是软件日志)
pages 用于存储 笔记,在 Logseq 中叫 页面
logseq 当前图谱的配置
assets 附件,可以通过 /upload 上传
whiteboards 用于存储 白板文件Logseq 中的每一条日志和笔记都对应不多于一个本地的 .md 文件。为什么是“不多于一个”?因为有的日志或笔记仅存在于图谱关联中,并没有实际内容。
关于多级目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Logseq 的文件存储是不使用多级目录的。所有的日志都以指定的命名格式(比如 yyyy-MM-dd.md)存储在 journals 目录下。所有的页面都使用页面的名称作为文件名(仅对特殊字符做一些转换),存储在 pages 目录下。
这里说“不使用”多级目录,而不是“不支持”多级目录,原因是你确实可以在 Logseq 外以多级目录的方式管理笔记,比如创建笔记 pages/nobs/foo.md 甚至是 notes/bar.md ,Logseq 都可以将这些笔记索引到图谱并正常编辑,只是在 Logseq 中不能直接创建笔记到多级目录。
是否使用多级目录进行笔记管理,不仅仅是风格偏好问题。在我目前的认知和实践中,不使用多级目录管理笔记能够有效降低心智负担,在记录笔记时不需要思考硬归类问题,而在整理笔记时可以通过标签体系做灵活的处理。对于某些需要严格分类的内容,我选择采用 Logseq 的伪多级目录特性来加强(见后面笔记组织一节)。
其它
Logseq 支持管理多个图谱,对应的也就是多个本地文件夹。不同图谱的笔记之间不会创建关联,所以除非各知识体系之间完全没有关联,否则不太建议使用多个图谱,不然你又会陷入到“这条笔记该记哪里”的纠结中。
有时需要对知识库重建索引,Logseq 给出的提示有点含糊且吓人:“重建索引将丢弃当前图谱,之后重新导入保存在磁盘上的所有文件。此操作将丢弃未保存的更改,同时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是否继续?”,换成不那么吓人的说法就是:“Logseq 基于磁盘文件重建图谱,任何数据都不会丢失,但可能会有点慢,继续?”。继续就是。
没有魔法,没有云服务,只有本地文件。
界面及基本操作
Logseq 采用三列式界面布局(右边栏默认隐藏),个人一般分别称为 导航区 ,内容区, 以及 辅助区 。
导航区
导航区的绝大部分内容非常直白明了,这里无须多说。
但如果你日常习惯使用笔记链接和标签系统,图谱视角是值得每天打开看看的,美妙的知识星图确实能够给你一些即时的正向反馈。
左下角的 “新页面” 按钮,实际上是“搜索或创建新页面”,对于一个笔记主题或关键字,可以使用这个功能查找跳转到原有的笔记或是新建笔记。另外,习惯使用 CTRL-K(或 CMD-K)快捷键可以提高一点效率,毕竟这个按钮的位置有点尴尬。
内容区
内容区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用来日常编辑笔记的,下半部分则是由 Logseq 管理的当前笔记的关联信息。
笔记格式是大纲式的,换句话说就是笔记支持层级式的组织方式。如果之前用过思维导图,那么这种做笔记的方式应该会很容易习惯。
对于页面来说,下半部分会展示:
Linked Reference (链接引用),也就是所有以某种方式链接到当前笔记的内容,即 反向链接 。
如果使用了 Logseq 的伪多级目录功能,内容区下方会显示 Hierarchy (级联)的内容。对于日志来说,下半部分则默认展示任务列表。这部分内容在之前文章 使用 logseq 做任务管理 中有详细说明,包括如何做定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