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经过近半年的筹备,展览「海丝回响石头记」在广州太古汇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环流Gyrecraft、赤子空间和在地文化策划出品,展陈设计由常规概念Regular Concept负责,以「海道针经」为概念,将展览空间重新构想为一张流动的地图。
时间回溯:广州港与泉州湾的历史变迁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之一,因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对外通道。在唐代,制图学家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首次提出「广州通海夷道」的概念,记录了唐代对外交通的发展情况,描述了广州通海夷道贯穿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的90多个国家。这条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初原型。
17-18世纪,由于「一口通商」政策,广州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愈加占据首要地位。,广州港随着城市的发展区域不断扩大,沿珠江两岸至出海口依次分布着内港、黄埔、新沙、南沙港区,历史港区、市区港区、新港区的功能也随之变化。「地方特展——广州港古与今」板块一方面回溯广州港作为中西文化商贸交流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对早期航海史中图像和物品的陈列,让观众感受2000年来广州港景观和功能的转变。
视听传承:南音与木偶的文化传承
「非遗里的音乐与木偶——声影若丝」板块主要展示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南音的曲目、乐器制作以及泉州古典木偶。南音传承人王心心手书工尺谱,为古代诗词作曲并亲自弹奏琵琶吟唱,将南音艺术从文字到声音全程展现。泉州南音乐器名师王世辉制作的乐器,如琵琶、二弦、三弦、洞箫等,也在展览中亮相。
此外,泉州重要手艺传承人王啸波展示了泉州古典木偶头的收藏以及他参与制作的木偶盔帽,通过刺绣、剪裁、折叠等手法复原各种传统木偶盔帽,寻求记忆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木偶艺术造型。展览还特别展示了广州本土音乐人mafmadmaf的作品,他通过“南音知晓”对广东地水南音进行了泛声音研究,创造出与粤文化相关的广义“声音”。
技艺展示:可持续设计与石雕艺术
「可持续设计——石之关怀」版块聚焦于可持续设计领域,展示了多件美观与创意并存的雕塑作品。泉州惠安的石雕艺术样式琳琅满目,造型栩栩如生,这得益于惠安石雕传统工艺的传承。20世纪80年代末,泉州人远赴海外开采矿石,通过海上航运送回国内加工,再将石材制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如今,本地有近1300家石材企业,使泉州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石材集散地。
展览邀请了多位青年设计师、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料的重新激活,在地生成再生石材,转化成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家具产品和装置。同时,对各种石材原材料及产品进行本土性挖掘,用行动来探寻可持续发展的答案,找到一种适应当下时代的设计关怀。
在地活动:地方知识的生成与体验
「海丝回响石头记」发起了一系列展现书籍文化、南方非遗文化等公共活动。开幕表演邀请了著名南音艺术家王心心带来一场来自千年前古代节律的声音。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两场基于策展内容的学术论坛和分享会,邀请国际国内著名策划人、专家、媒体人、新锐设计师和艺术家参与。
展览期间还发起了文化书墟活动,以文化作为串联要素,将展览延伸出的推荐书籍随展览不同沿海外空间内环流巡展。书墟活动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赤子空间和在地文化共同呈现,推荐近七十本出版物,涵盖传统书籍和独立出版的艺术家书等,以展区文献书展开形式与内容相融,供公众取阅交流,建立一个“思交往”的场所。
此外,展览还推出了多场颇具特色的开放性参与活动,包括特邀泉州簪花艺人带领参与者进行簪花头饰体验,完成简单簪花创作。南方手工艺非遗文化影像放映活动也会同时进行,为广州周边地区的文化爱好者和市民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