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青岛市启动实施数字青岛2.0工程,
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
数字政府、数字社会、
数字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展,
一起来看
↓↓↓
12月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2023年数字青岛发展情况。市大数据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万波,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帅,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瑞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级调研员韩文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全市启动实施数字青岛2.0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建设,数字化推进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数字青岛实现跨越式发展,位列全球微笑城市百强和中国新型智慧城市(SMILE指数)全球第三十一位、全国第九位。进展情况如下:
一、数字基础设施方面
依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不断提升网间通信质量,市内网间时延由原来的35.4秒降至1.98毫秒左右,时延优化94.4%。持续推进双千兆和城市“1ms时延圈”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超3.7万个、万兆无源光网络端口超20万个,行政村5G覆盖率达92%、万兆无源光网络端口占比达70%。初步布局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基地等20个省级新型数据中心,建成全省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标准机架总数达4.9万架,逐渐完善新型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新一代超算、边缘数据中心等多元协同算力体系。有序开展智慧地铁、智慧机场、智慧港口等交通融合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上线运营充电桩5.7万个,累计安装更换物联网燃气表22.6万块,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推进。
二、数字经济方面
出台《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力争到2025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12家,建成3个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青岛成为产业规模大、产业结构优、新业态新模式引领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4家企业入选国家软件百强,电子信息制造业预计全年营收达1000亿元,软件业预计全年营收达4000亿元。强化平台建设,搭建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卡奥斯连续5年问鼎全国“双跨”平台榜首,1家企业入选2023年新增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榜单,累计示范培育智能工厂64家、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569个。大力发展网络消费,1-10月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990.2亿元,同比增长26.4%。启动建造“国信2-1号”“国信2-2号”智慧养殖工船。率先推出基于数字仓库、可信仓单的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获批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三、数字政府方面
全面深化“一网统管”改革,建成省市区三级联动的一体化城市云脑体系,发布省内首个城市云脑通用能力服务平台(UCS),整合汇聚476个应用场景、18.9万项能力资源、24.6万路视频,建成工业运行等20余个领导驾驶舱专题,将各级各部门“千条线”业务纳入一网统管,构建起“平战结合”“平急转换”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从95%上升至99%以上,有力处置燃气泄漏、消防隐患、供水管网压力不足等900余次城市隐患。持续推进“一网通办”改革,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推进覆盖企业登记、工程建设、社会组织、交通运输等高频业务领域行政审批全流程数字化场景建设。加快“无证明城市”建设,今年围绕出行、生活等领域新增电子证照证明应用场景55个,推动110类高频电子证照证明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和社会化场景全面应用。塑强“全市一个数字机关”,机关公文运转“网上办、掌上办”全覆盖,打造27个机关运转高频应用。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连续五年为“非常高”,数字政府发展水平位列全国333个城市第一梯队。
四、数字社会方面
在全国率先打造“双12”民生服务品牌,连续三年每年推出12个政务服务“一件事”和12个城市运行“一个场景”重点改革事项,推动上线了一批惠企、便民、优政的数字化场景应用。全面推广“鲁通码”应用,在全省率先实现亮“鲁通码”乘坐公交车、地铁。建成1700余个同步课堂教室,促进270余对城乡结对学校和141个教育集团均衡发展。“青岛停车APP”接入停车泊位70余万个,累计服务用户136万人次,在部分路段试运行“先离场后付费”;优化提升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运行健康指数连续位居全国10个同类城市首位。“一部手机游青岛”平台累计上线商家近2200家、文旅资源1.4万个。全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突破214家,共10大类115个项目可互认共享,累计互认6.85万项次;推动70家互联网医院开展线上医疗服务,累计线上问诊7.8万人次。上线运行青岛医保公共服务新平台,推出数字医保人、“视频办”等便民服务新场景。探索构建“未来街区+智慧社区+数字家庭”融合发展体系,累计建成超过300个智慧社区,开展“元宇宙”、未来街区+智慧社区等十大“未来街区”试点,加快智慧养老、智慧托育、数字家庭等场景建设,数字家庭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五、数字生态方面
聚焦高质量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数字青岛“专家委员会+城市合伙人”行动,成立院士、国内知名专家等领衔的“数字青岛改革建设专家委员会”,吸纳350余名行业专家加入数字青岛城市合伙人队伍,挂牌成立11家大数据培训基地,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开展人才培育合作。聚焦场景创新,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开展多跨协同应用,培育一批典型案例、创新应用场景、科普体验中心。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政务数据首席代表和政务数据专员制度,出台《青岛市公共数据运营试点管理暂行办法》《青岛市公共数据开放指标评价体系》等30余项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形成“以公共数据运营撬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公共数据运营“1+1+N”体系,14家市直企业数据纳入公共数据运营范围。重点在金融、医疗等领域开展公共数据运营试点。其中金融领域,利用涉企信用等公共数据直接支持贷前审查、贷中放款和贷后跟踪,涉及综合资金2600亿元;医疗领域,创新推出医疗数据与保险业务融合的核保产品,将以往几天的核保时间缩短为3-5秒。发布全国首个“数据资产价值与收益分配评价模型”标准,成立青岛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探索开展数据资产融资和作价入股。发挥数据交易中心、数字实验室等载体作用,构建数据要素生态圈,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架260多个数据产品,海洋数据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863万元,培育省级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11家、市级数字实验室24家,发起成立“公共数据运营全国统一大市场联盟”。
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数字中国、数字强省工作部署,以“数字中国”标杆实践区为引领,全力推进数字青岛2.0建设,强化统筹管理、制度创新,力争将青岛打造为国内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标杆。
构建先进泛在的数字基础设施。全面统筹“算力一张网”“感知一张网”建设,推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提质,深化双千兆高速网络建设,前瞻布局未来网络,加快构建“超级计算+智能计算+边缘计算”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持续推进交通、能源、水利、海洋、市政等领域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培育创新活跃的数字经济。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统筹抓好企业、产业链和园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区。高水平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平台载体,提升核心技术创新水平。支持卡奥斯打造世界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打造智能高效的数字政府。探索推进政务领域大模型应用,加强低空、视频、物联等感知设施融合汇通,进一步提高政府智能决策水平。深化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围绕个人、企业和城市运行全生命周期,持续优化和拓展数字化应用,打造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重大标志性多跨综合应用。
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推动“鲁通码”在全领域、全覆盖应用,提升城市便民度。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攻坚,力争2个以上区(市)达到四星级成长型建设要求。加强街区、社区、家庭等基层体系一体化协同建设,全面提升教育、医疗、人社等民生领域智能化服务能力。
营造健康有序的数字生态。研究制定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支持政策。聚焦数据要素登记、数据交易等方面,制定一批制度规范,完善市场规则体系。持续开展DCMM贯标,引导企业提供高质量数据。深度整合公共数据运营、数据交易资源,打通数据要素登记、资产评估等全链条,推进数据资产化,促进数据有序流通。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大模型+算力+场景”产业生态。深化工业、医疗等领域创新应用,积极融入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大市场。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齐鲁法制网记者:数字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赛道、关键增量和战略支撑。请问我市是如何抓数字经济建设的?
韩文: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数字经济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优路径,推动数字产业集聚成势、数实融合典型引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全省总量的近30%,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走在全国前列,数字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首位。
一、抓能级促跃升,数字产业积厚成势
电子信息制造业量质齐升。坚持规划先行,聚焦产业集群建群强链,发布产业投资导向目录。突出项目引领,17家企业重点项目签约;京东方等重点企业产能爬坡。前三季度,营收实现同比增长26.8%。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突破发展。深入实施“数智强链”专项行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我市获批年度唯一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布局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提升,发展梯队逐步形成,前三季度,营收实现同比增长25.3%。
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吸引歌尔光学等一批头部企业入驻专业园区,加快培育千亿级虚拟现实产业集群。依托坚实制造业基础和丰富应用场景,我市成功获批第二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二、抓赋能促转型,数实融合持续领先
制造业数字化走出“青岛模式”。聚力打造“一超多专”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数据赋能加快数实融合,建设65家省级“晨星工厂”。推动10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培树64家智能工厂等示范项目,培育全国“数字领航”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
服务业数字化拓展深化。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数字提升行动,上半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半年突破千亿“大关”。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数字赋能升级,打造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数字化转型载体平台,认定20家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
农业数字化全面铺开。出台并实施“种业强农、数字强农”行动方案。创新数字农业奖补政策,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建成青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实现“一图速览、一屏统管、一键直达”,蹚出农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三、抓基础促支撑,数字基建坚实有力
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双千兆”网络和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性能优化,截至11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超3.7万个,网络质量全国领先。放大数据传输优势,高标准建设山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推动数据汇聚流通。
放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优势。机械、家电等6个行业二级解析节点上线运行,家电行业节点,标识注册量超1亿、解析量超10亿,解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坐实行业领先地位。
下步,我们将立足产业基础、紧跟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我市数字经济推进机制,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培育行动,发力要素集成,强化发展保障,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Q2
大众网记者:请问市民政局在推进民政数字化建设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帅:近年来,市民政局着眼破解群众办事和城市运行难点堵点问题,紧扣数字青岛发展目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工作,促进管理与服务、人防与技防、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民政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
一、助力转型,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一)深化完善“社会救助一件事”。由市民政局和市大数据局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市医保局等13个救助部门,搭建青岛市社会救助一件事平台,将分散在多个救助部门的“单个社会救助事项”集成为群众视角的“社会救助一件事”,构建数字化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众获得救助更加及时、部门协同更加高效、救助帮扶更加精准。
(二)全面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线下在镇(街道)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统一受理困难群众线下救助申请,线上实现“爱山东”APP救助申请掌上办指尖办。通过归集汇聚13个部门28个门类47项救助数据,构建青岛市低收入人口数据库,设立检测62项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动态预警和常态化帮扶。平台自上线运行以来,积累了3258万多条救助相关数据,触发15000多人次监测预警,高效保障了社会救助业务扩围增效。
二、搭建桥梁,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一)依托青岛市养老服务促进保障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开发青岛养老服务地图,将全市养老机构、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地理位置、收费标准等信息统一纳入养老服务地图。老年人及其子女可在青岛养老地图上获取相关机构信息,同时可以在线上直接办理预约入住和申请居家上门服务。
(二)开发老年人助餐服务线上结算系统,实现老年人助餐补助自动识别和抵扣。通过大数据局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编制社保卡信息动态接口,老年人在就餐时自动匹配各类助餐优惠,刷脸支付,实现“一次登记、全城通享”。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77家助餐机构接入系统,服务159万余人次,形成消费1308万余元,确定政府助餐补贴资金797.7万元。近期还上线了代点餐功能,老年人子女可远程线上为老人点餐。
三、物联赋能,实现监管提档升级
基于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线下在养老机构应用智能设备终端,实时采集各类电、烟、气等重点数据。线上开发养老机构智慧消防系统,通过对人和物的管理,实现安全巡查检查标准化、数字化。在消防控制室、配电箱、消防管网、厨房等重点设施及部位处安装物联网传感设施,实时在线监测重点部位及设施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清除养老机构中潜在的火灾隐患,有效防范养老机构火灾事故。
数字化转型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未来,青岛市民政局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成果在民政各业务领域的应用,持续推动民政数字化转型,切实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为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持续贡献民政力量。
Q3
青岛经济广播记者:请问“智审慧办”体现在哪些方面,给老百姓办事带来了哪些便利?
刘瑞金:近年来,市行政审批局紧紧围绕便民利企“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审批服务各环节融合应用,打造了“一张地图”“一个入口”“一张表单”“一套流程”“一枚签章”的“五个一”全流程赋能体系,实现审批服务从“能办可办”向“智审慧办”转变。
一、绘制一张地图,办事查询“更便捷”
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打造政务服务数字地图,集中展示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3000余个便民服务场所地理位置、咨询电话、可办业务等关键信息。并主动对接高德地图,将政务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群众选择办事场所时,还可查看周边停车场、餐馆等便民生活信息,有助于更好规划路线、提升办事体验。
二、集成一个入口,申报操作“更简单”
围绕企业登记、工程建设、社会组织、交通运输等高频业务领域,将全市1569项高频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集成打造为42个全流程数字化审批“一件事”,实现申报入口由N到1,企业群众通过系统导引,只需做几个简单的选择题,即可快速定位办理事项,完成业务申报。
三、定制一张表单,材料提交“更精准”
整合38项国家级、77项省级、175项市级可共享数据要素,建成23个审批数据主题库,汇聚80余万条业务数据,建立精准比对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数据共享新模式,实现身份数据“自动填”,历史数据“选择填”,共享数据“系统填”,表单免填写率达到63%以上。
四、再造一套流程,协同配合“更高效”
发挥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优势,对10个重点领域高频事项开展数字化梳理改造,统一办事指南、办理流程、审查要点、过程文书、证照模板等各项业务标准,实现同“一件事”全市“一个办理标准、一套业务流程”。推动“数据、技术、业务”深度融合,创新委托授权流程、远程勘验、跨部门证明协查应用,减少跑腿次数、降低审批风险。
五、启用一枚签章,领证用证“更舒心”
完成智慧审批平台与市档案馆电子档案中心互联互通,实现行政审批电子档案“单轨单套”运行,从申报到归档全程“无纸化”。目前累计归档电子签署文件21.5万余份。同时,联合公安、交通等22个部门联合发文打造“审批部门发证-企业群众亮证-监管部门查证”的用证闭环,提供“扫码”服务10万余次,企业群众“一码在手”办事无忧。
下一步,我局将立足审批服务,不断加强新技术融合应用,深化数字化审批“一件事”服务模式,让企业群众切实感受到“数字审批”办事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