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讲好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 滋养“Z世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

   日期:2024-12-25    作者:longlixinye 移动:http://ljhr2012.riyuangf.com/mobile/quote/18321.html

导读

理论智库|讲好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 滋养“Z世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王微

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要广泛宣传10年来的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宣传10年来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的里程碑意义。新时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推进全体人民尤其是“Z世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和强劲动力。

“Z世代”,即Generation Z,指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我国“Z世代”青少年成长在物质丰裕社会,他们深切感受到“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通常以开放自信的状态平视世界,非常关注祖国发展和国际事务,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不良社会思潮持续冲击着他们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面向“Z世代”青少年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重要教育课题,教育工作者应依托思政课堂、网络、社会实践三大阵地,着力讲好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滋养“Z世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

立足思政课堂,述说“成就”背后的初心使命,厚植“Z世代”青少年爱国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融入日常教学,述说“成就”背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赢得“Z世代”青少年的理解和认同。

聚焦时代语境,讲“活”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以真实数据、鲜活事迹、开阔视野打造贴合时代语境的课程体系。比如围绕抗疫实践、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就讲“活”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和“刀刃向内”的坚定意志,围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国内生产总值实现重大突破讲“活”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Z世代”青少年在倍感自豪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学理结合,讲“透”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思政课教师应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产生的深层次理论逻辑。一是立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好“成就”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意义;二是主动回应“Z世代”青少年的现实关注点、思想困惑点、情感触发点,在释疑解惑中实现良性互动;三是启发“Z世代”青少年应用战略思维、比较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引导他们在学理交融中厚植爱国情。

依托网络阵地,宣传“成就”背后的中国力量,坚定“Z世代”青少年强国志

“Z世代”青少年是“互联网原生代”,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走向网络阵地,积极宣传日益崛起的中国力量,与“Z世代”青少年强化共识,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围绕全球热点,奏响网络主旋律。教育工作者应围绕全球热点事件,及时在新媒体平台设置网络议题,引导“Z世代”青少年积极发声,深入探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中国方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担当、全球科技发展中的中国智慧,强化“Z世代”青少年对中国力量的认同感,进而坚定强国之志。

丰富宣传载体,打造传播新范式。一是构建新展馆。学校可利用新兴网络技术链接全国各类主题成就展,联合打造“云展馆”互动平台,实现远程观展与互动讲解,扩大宣传覆盖面。二是制作新百科。学校在网络宣传中应善用“微百科”类视频,借助影音素材、三维动画技术等将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元素,实现“知识秒懂”,提高传播效率。三是注重新表达。鼓励“Z世代”青少年运用网络话语体系创作说唱歌曲、Vlog、网络文章等作品,抒发自己的强国志。

强化社会实践,探究“成就”背后的发展动能,激发“Z世代”青少年报国行

学校应不断强化社会实践,引领“Z世代”青少年近距离感受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及其背后的动能,找准报效祖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结合点。

引导“Z世代”青少年走向基层开展实践,坚定“四个自信”。学校应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协同开发社会实践项目,引导“Z世代”青少年通过“返家乡”“志愿服务”体验改革发展成果;通过“三下乡”“西部计划”了解脱贫攻坚带来的山乡巨变;通过“专业实践”“工程训练”走进中国芯、未来车、创新药、智能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感知科技创新成就,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引导“Z世代”青少年对标时代需求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各国都在抢先布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量子科技、生物医学、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新兴前沿领域寻求新突破——教育工作者要引导“Z世代”青少年深刻认知历史方向和发展大势,对标祖国与时代需求发愤图强、增长才干,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新型人才,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大力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胡业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高校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建设的同时,丰富实践载体、营造浓厚氛围,统筹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资源,促进供给端和需求端良性互动,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双轮驱动,做好两个“社区”建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外,还应打破空间局限,向学生所在的网络空间和生活空间延伸,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一方面,可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教育部网络平台上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专栏、易班优课,结合重大节庆日和热点事件,开展“青春告白祖国”微视频制作比赛、“我爱你,中国”网文写作大赛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打造网络社区“爱国主义展厅”,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塑造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社区品牌。另一方面,应不断挖掘学生生活空间的育人功能,以学生公寓社区的文化墙和电子宣传屏幕为载体,制作张贴爱国主义教育海报、传播红色经典歌曲、讲述各领域英模和大国工匠故事,开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内外联动,做好两个“基地”建设。高校应充分挖掘、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建好用好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在校内,打造文化长廊、多功能专题馆、VR教室等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引导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观一次爱国主义专题馆、体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VR项目、观看一部爱国主义电影、阅读一本爱国主义书籍。同时依托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启动学生金牌讲解员培训项目,让学生在志愿讲解服务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在校外,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我省大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保护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作用,坚持特色品牌活动与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潇湘红色故事汇”等品牌活动,用湖南人物、湖南故事、湖南精神教育、感染、激励大学生,引导他们当好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的传承者。另一方面,高校可与红色景区、博物馆、文化公园、街道社区、民族村寨等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结合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革命人物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组织开展具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系列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组织生态环保公益活动等等,激发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真实感触和真切情怀。

供需结合,做好两个“端口”建设。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有效结合,促进供需良性互动,努力避免枯燥说教、内容僵化等问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轻松愉快的方式,优化供给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实现学生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汲取的转变,使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在供给端,高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打造契合时代、贴近学生的育人环境,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效融入党日、团日、班会、团体辅导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并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多层次、多样化呈现爱国主义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品牌,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在需求端,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专题讲座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引导支持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校内外活动,践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开展师生双向互动,从学生反馈信息中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对活动的感想与建议,不断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永葆“青春”。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英模叙事传播 推进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

彭芳梅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宣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宣传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宣传具有爱国情怀的地方先贤、知名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新时代宣传英雄模范,应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因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创新英模叙事风格及传播平台,推进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让英模精神焕发夺目光彩,汇聚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加强数字资源开发,增强英模叙事传播力

数字化传播具有活态性、交互性、精准性、无限性等鲜明特点,是互联网时代的新潮流。应把数字资源开发作为提升英模叙事传播力、构建现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体系的有效途径。

开展数字化存储。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实施英模叙事数字化工程,将英模叙事按场景要素、信息类别等进行数字化处理,集中建成一批英模叙事文献库、声像资源库、空间影像库和地理图像库等“数字档案”,使英模叙事内容在信息查找、保存、传播、更新等方面更加便捷高效,同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注重数字化展示。英模叙事不仅要以“数字档案”为底座,还应灵活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进行二度创作、创新展示载体,让历史画面、战斗场景等通过音视频、纪录片、微电影得以重现,让英模叙事更直观、更鲜活、更丰富、更易于受众接受并参与互动。

强化数字化传播。各级政府应统筹整合移动通信、互联网企业、大数据运营平台等多方面力量,加强英模叙事的数字化传播,形成百花齐放的传播态势;大中小学校应积极运用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平台,开展英模叙事的多维推介。

创设受众互动体验,增强英模叙事感染力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实践育人也须与时俱进。应跳出以往英模叙事重说教式输出、忽略受众体验的传统模式,积极创设互动体验新方式,让受众在互动中接受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场上场下对话。组织开展英模叙事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既大力宣传英模感人事迹,又选取各领域事迹突出的“身边典型人物”登台演讲、与英模对话,综合运用英模事迹报告会、文艺展演等形式,用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庄重大气的舞台艺术、现场互动的心灵交流,拉近英模宣讲与受众的距离,形成强烈共鸣。

做好课内课外衔接。无论对于青少年群体还是对于普通党员而言,英模通常都是抽象而遥远的存在,因此必须增加英模叙事的现场感。除了站稳课堂育人这个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之外,还应向课外延伸拓展,将传播英模叙事的课堂搬到革命遗址、烈士纪念馆、英雄纪念碑、英模故居、英模工作室等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促进新媒体传统媒体协同。在立足传统媒体积累的英模素材基础上,主动拥抱新媒体,广泛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创设在线互动交流、实时对话等英模叙事新模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开发情景体验剧场,增强英模叙事亲和力

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让广大党员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其中,进行感同身受的角色演绎。因此,探索打造情景体验剧场,理应成为宣传英模事迹、涵养公民爱国情操的题中之义。

将情景体验剧本化。引导青少年和党员群众选择个性化的情景体验剧本,录播英模故事、演绎英模形象,在参与中感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由于大家的兴趣爱好、接受习惯各有不同,应注重挖掘不同类别、不同内涵的英模事迹,形成丰富多元的情景体验剧本供给:既涵盖信念坚定、赤胆忠心的政治英模,又收录牢记宗旨、践行初心的人民英模;既有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英雄烈士,也有术业精湛、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

将情景体验实景化。结合“八一”建军节、国庆、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统筹烈士纪念馆、英模事迹展览馆、革命教育基地等地的数字资源,借助3D、全息、空间成像等多媒体技术,开发一批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情景体验剧场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性的情景剧场效应,实现英模人物再现、与受众跨时空对话,激发青少年和党员群众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利用社会资源建好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

李波

教育部等10部门近日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具有时空延展性、教学开放性的“大思政课”,湖南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该工作方案,积极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建好爱国主义教育这门“大思政课”。

用足红色资源,建实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

湖南高校应充分利用湖南丰富的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

把红色文献资料融入“校内课堂”。深入挖掘和整理湖南重要的红色档案资料和文献资料,包括著作、宣传品、报刊、文电、手稿以及重要事迹和重大事件纪实等,构建以湖湘爱国故事、湘籍革命先烈事迹为主题的素材库、案例库、故事库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库,为高校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翔实的史料支撑,筑牢爱国主义教育“校内课堂”主阵地。

使红色场馆成为“校外课堂”。广泛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使散布在全省各地的红色遗址旧址、伟人故居、烈士陵园等纪念场所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外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筑牢爱国主义教育“校外课堂”大阵地。

将红色元素渗入“生活课堂”。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开发系统集成数字红色展馆、红色微课等多功能的红色小程序和移动APP,使红色元素一屏全览、一键即达;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短视频大赛、网络直播等体验式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感受红色元素中升华爱国情怀,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生活课堂”新阵地。

用活数字资源,建优爱国主义教育“大平台”

湖南高校应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工程,大力建优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大平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力。

创建移动化教学平台。依托“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创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及适合网络传播、富有爱国主义气息、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音频视频资料,实现师生即时互动沟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增进爱国情感。

搭建数字化实践平台。搭建包括网络宣传、在线互动、资源共享等功能的“云上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平台,广泛组织开展主题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建好用好全省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设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及内容,努力创新展陈方式,并通过“互联网+”渠道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互动,使学生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发爱国热情。

构建一体化联动平台。构筑数字联动平台,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日常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深度协同机制;在高校打造党委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协调、宣传部等职能部门密切协同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完备有力的保障体系,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规范化、常态化。

用好人才资源,建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师资”

湖南高校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努力建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师资”,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爱国主义教育“主力军”作用和班主任、辅导员“生力军”作用的同时,完善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劳动模范等先进代表以及红色文化研究专家等到高校担任爱国主义教育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协同军”作用,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爱国主义教育师资队伍。

提升队伍素质能力。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国情考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研讨、接受各类相关培训,开阔其视野,提高其爱国主义认知,切实增强其业务能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各级党政机关挂职锻炼、下基层蹲点调研、到校外进行宣讲。

健全队伍研究机制。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虚拟教研室,健全教师队伍研究机制。一方面,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完善集体备课机制,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备课活动,研讨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提升路径;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库、案例库、问题库等资源库建设及相关项目研究。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智慧党建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研究员)

依托湖湘文化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周聪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当前,我们要心系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依托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丰沛的思想源泉和前行动力。

在整理湖湘文献中挖掘爱国主义信史。“存史资治千秋笔,鉴今求是万代书。”历史文献既是文化符号,更是讲好中国故事最直接而生动的源泉。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应充分利用史志在内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将散布于其中的爱国主义素材串珠成链、聚沙成塔,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信史。应汇聚研究力量,既加强对现有《湖湘文库》《湖南省志》等文献资源的梳理提炼,也随着考古推进以及研究深入,对新出现的文献加以考证,制定清晰的整理和出版规划。研究湖湘文献中的爱国主义,不是钻进故纸堆、同现实生活脱节,而是直面社会需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湖湘爱国人物梳理得更加脉络清晰,把湖湘爱国文化挖掘得更加深入严谨,把湖湘爱国传统建构得更加完备科学,以可靠的信史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依据。

在研究湖湘代表人物中传承爱国主义传统。不同历史时期,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内容和表现形式,并且在湖湘代表人物身上得以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湖湘代表人物无不站在时代前列、引领风气之先,在逆境中成长、在乱局中求治、在治世中开新,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操守、积极的人生态度、知行合一的实干作风。近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郭嵩焘、曾纪泽为代表的知洋派,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派,以黄兴、蒋翊武为代表的革命派等引领思潮、推动改革,都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挖掘湖湘人物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传统,可以为我们提供镜鉴,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锻造百折不挠的湖湘风骨、传承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弘扬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中彰显爱国担当。

在走近湖湘文物中感悟爱国主义情怀。现场教学直观生动、富有感染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充分利用湖湘代表人物曾经居住的场所、生活的环境、使用过的器物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比如,可以湖湘文化赋能文旅融合,打造文化地标,设计爱国主义教育之旅:从炎陵炎帝陵出发,经由溆浦屈原庙、汝城濂溪书院、衡阳县湘西草堂、安化印心石屋、隆回魏源故居、双峰富厚堂、湘阴柳庄、浏阳大夫第、长沙县黄兴故居,最终到长沙岳麓书院,将千古名人“串成一线”,让参观者看到、听到、触摸到厚重的湖湘历史以及蕴含其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提炼展示中华爱国主义传统的精神标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绽放光彩。

在走进湖湘民众中讲好爱国主义故事。湖湘文化的根基在民众,应走进湖湘民众讲好湖湘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故事。炎帝筚路蓝缕、开物成务,屈原矢心爱国、志行高洁,周敦颐光风霁月、清廉自守,张栻传道济民、践行笃实,王夫之育仁植义、扶长中夏,陶澍学问实行、勇敢任事,魏源主张变古、睁眼看世界……通过讲述传扬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生动还原其鲜明形象,不容虚化、丑化。高度重视线下的“面对面”和线上的“键对键”,聚焦“理论与实践”、突出“思想加技术”,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构建立体的常态化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分众化、信息化、趣味化、富有创意的参与和传播,让依托湖湘文化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走进人群、深入人心。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