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日期:2024-12-28     作者:2kzvw       评论:0    移动:http://ljhr2012.riyuangf.com/mobile/news/9180.html
核心提示:  作者:吴晓楠  摘要:构建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是盘活档案资源、彰显档案价值、拓展档案利用服务新疆域的有效路径

  作者:吴晓楠

  摘要:构建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是盘活档案资源、彰显档案价值、拓展档案利用服务新疆域的有效路径。对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构建进行系统探讨:一是围绕资源整合、检索利用、创意开发、交流互动等功能,提出服务平台的设计框架;二是从理念更新、生态构建、资源整合、技术赋能、人才培育等方面,探讨服务平台建设的实现路径。在“文化+”跨界融合的新趋势下,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以文化自信、文化传承为己任,发挥档案在传承文明、服务大局中的独特价值,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档案文化遗产;档案服务;一站式;档案服务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推动数字文化工程转型升级、资源整合,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推动相关文化资源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优化国家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广泛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及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积极推进的背景下,档案文化遗产服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1]。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智能化管理与创新性利用开辟了新空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档案文化遗产的跨界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但这也使档案文化遗产面临同质化和分散化的困境。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仍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开发主体多元化导致的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档案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档案部门对用户需求把握不足、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服务手段单一等情况依然普遍存在。面对新形势下档案文化遗产服务的发展需求,提出构建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的设想正当其时。通过搭建集资源展示、知识检索、开发利用、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将有助于打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数据壁垒,优化档案文化遗产服务供给结构,整合多方主体力量,形成发展合力[2]。这对于充分发挥档案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独特价值,提升档案文化服务效能,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

  1.1 资源整合功能:馆藏档案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与知识化组织

  文化遗产档案具有门类多样、载体各异、内容复杂、关联交叉等特点,传统的实体保管和目录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数字化利用的需要[3]。因此,要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利用语义网、本体论等技术,对馆藏档案文化遗产进行纵深化、精细化的描述,以揭示档案的语义内涵、情境关联与知识脉络。可针对革命文化、民族民俗、古建筑等不同专题,梳理分散在不同载体、不同部门的文化遗产档案,从“档案—信息—知识”层次入手,构建基于知识抽取、关联计算的数字资源知识库,形成多层级、多角度的知识组织体系。同时,要注重与其他文化遗产资源的关联整合,利用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挖掘档案与文物、非遗、古籍等异质资源的内在联系,实现跨界关联和跨平台聚合。此外,还可嵌入用户知识与专家知识,在建立完善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档案知识服务的知识库群,最终建成集存储、管理、揭示、利用于一体的知识服务体系,为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

  1.2 检索利用功能:基于智能化技术的立体化、个性化服务

  一站式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语义分析等前沿技术,突破传统目录检索的局限,为用户构建立体化、个性化的智能检索利用服务。立体化服务主要是指多维度、多路径、跨媒介实现对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整合检索。通过知识抽取、实体识别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多维主题词表,支持基于主题、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多种要素的组配检索;运用OCR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图像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档案文本、音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信息的解析与关联,搭建一个跨媒体、跨结构的一站式检索平台;优化移动端、可视化检索界面,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档案发现新体验。个性化服务则是基于用户画像和行为分析,为不同用户提供精准、有针对性的主动推送服务。利用机器学习、协同过滤等算法,分析用户特征与兴趣偏好,形成动态更新的用户画像库;结合内容分析与关联分析,深入挖掘用户的行为轨迹与使用反馈,构建个性化推荐模型;针对不同类型用户的独特需求,推送相关档案资讯、文化产品、互动活动等个性化服务菜单,实现更加精细化、差异化的智能服务。

  1.3 创意开发功能:面向文创产业的档案文化遗产转化

  一站式服务平台要立足资源优势,搭建创意设计工具,开放创新应用接口,促进档案文化资源向创意产品、数字内容的转化,助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4]。可建设文化遗产素材库,通过资源标引、知识挖掘、可视化呈现等手段,盘活馆藏档案中蕴含的文化符号、历史场景、故事线索,为文创企业提供优质IP。可嵌入矢量绘图、图像处理、三维建模等创意工具,引入VR、AR、数字孪生、3D扫描等沉浸式体验技术,激发文创工作者与文化爱好者的创作灵感。可面向纪录片、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行业,提供丰富的主题素材包、场景模型库,支持在线编辑加工,实现跨媒体融合创意,帮助其提升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此外,还可联合文化名人、文创机构,策划众创活动、创意大赛,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的再创造,衍生覆盖动漫、文创、旅游、非遗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文化产品,实现档案资源价值与文化产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1.4 交流互动功能: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会化利用空间构建

  一站式服务平台要注重构建开放、互动、参与的社会化档案文化遗产利用生态,让公众、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全程参与平台建设、资源利用。面向公众,要建立线上互动社区,开设文化遗产档案科普专栏,策划话题讨论、在线问答、网上展览等活动,以增进公众对档案价值的认知与情感链接;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开通档案捐赠、知识众包等参与渠道,鼓励公众捐赠家庭档案、共享地方记忆,从而丰富平台资源。面向社会组织,要建立档案开放共享机制,推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社会智库等参与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研究、策划开发,共同策划“档案+教育”“档案+旅游”等方面的跨界融合项目。面向企业,可采取交叉授权、云服务租用、联合研发等方式进行合作,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研发创新性强、实用性高的档案应用;推动档案与出版、传媒、旅游等产业的深度合作,共建文化创意基地、特色文旅景区、研学实践基地等,让档案真正融入产业发展各环节。

  2  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实现路径

  2.1 确立文化遗产视角下档案资源开发服务理念

  高质量的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需要在理念层面实现从传统档案管理逻辑向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为核心的服务逻辑转变。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国家战略,将档案置于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传承的视域下统筹谋划、系统施策,由被动保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封闭管理向开放利用转变。应注重发挥档案文化遗产在铭记历史、赓续文脉、培根铸魂中的独特价值,创新档案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便民利民为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所需,提升档案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档案文化遗产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易获取的精神食粮。要着眼时代需求,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探索资源、技术、机制、模式的创新,增强全社会共建共享档案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让档案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独特作用。

  2.2 打造跨界合作的档案文化遗产开发服务生态

  档案文化遗产服务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离不开多领域、多门类、多元主体的通力合作。一方面,要加强档案馆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协同合作,统筹规划平台建设,实现档案文献、实体文物、非遗资源等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系统化利用。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科技、教育、旅游、文创等行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档案文化遗产开发服务生态。可与科技企业联合攻关,开发支持海量档案数据存储、智能检索、知识挖掘的软硬件系统;与文旅企业协作,策划沉浸式体验项目,讲好档案中的文化遗产故事;与文创机构合作,推动档案文化遗产的创意转化,研发既有利于传承创新又寓教于乐的文创产品。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档案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资源共建机制,完善档案开放、数据流通、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为档案文化遗产开发服务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2.3 整合多源异构档案资源,夯实服务平台资源基础

  档案文化遗产具有门类众多、载体多样、形态各异等特点,内容丰富但分散,因此整合是服务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立足馆藏,全面清查梳理各类型载体形式的文化遗产档案,包括文书、图片、音视频、实物等,进行分门别类、系统集成。结合文物普查、非遗名录等工作,将分散在不同专题、不同年代的档案资料进行集中整合,初步形成反映特定文化遗产多维面貌的专题档案群。二是拓展“馆际协作、社会征集”渠道,借助数字技术手段,与文博、科教、新闻出版等机构合作,集成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图录、田野调查资料、口述史料等,以弥补馆藏档案的历史断代与形态缺失。在知识产权许可的前提下,对社会各界捐赠、授权的革命文物史料、文化名人手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资料、文物建筑测绘图等进行数字化征集,并纳入服务平台资源库。三是开展数字化加工工作,引入大数据技术,优化档案文化遗产的知识组织体系。通过数字化扫描、文本识别、语音转换、图像处理等技术手段,将资源转化为标准化数字对象,形成多格式、多分辨率的档案数字资源库。同时,利用本体构建、语义标引、知识抽取、实体关联等方法,深度揭示档案资源内在的知识元素和语义关系,形成立体化、关联化、语义化的知识库。

  2.4 引入智能技术赋能,构建人机交互、精准服务的平台功能

  平台建设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引领,以人机交互、沉浸体验、精准服务为特色,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便捷快享的目标。一是嵌入智能检索平台,形成覆盖多种异质异构数据的档案文化遗产知识图谱与语义网络,支持基于主题、时空、人物、事件、关键词的多维度、多路径的智能组配检索,以及面向图片、音视频、3D模型的跨媒体检索,并提供本体导航、可视化呈现等人性化辅助工具。二是集成人机对话、自动问答等交互界面,对接自然语言理解、知识推理等人工智能模型,让用户以人机对话代替人工检索,像与档案馆员面对面交流般获取文化遗产档案资讯与知识服务,实现人机无缝对接。三是建设沉浸式体验空间,引入VR、AR、全息投影、裸眼3D等前沿技术,再现文化遗产的历史场景,多维度、多感官地激发公众文化认同感。四是创新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菜单,开发用户画像分析、智能推荐等应用,根据不同用户的职业、兴趣、行为等,精准推送个性化的档案资源、知识产品、互动项目等,并提供一对一的智能导览、专家咨询等服务。五是利用区块链、隐私保护等安全防护技术,确保档案数据的完整与用户隐私的安全,提升公众使用的安全感、信任度。

  2.5 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提供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

  建设运营好档案文化遗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是一项长期持续、开放生长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支专兼结合、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制,提升档案工作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档案人才方阵。二是拓宽用人渠道,通过柔性引才、项目合作等方式,广泛吸纳文博、历史、新闻传播、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和实务专家参与平台建设运营工作,逐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跨学科人才队伍。三是鼓励人才交流互动,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并建立“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档案人才与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务实合作,共同为平台建设贡献智慧。四是重视新型人才培养,面向数字人文、知识服务等新兴领域,培养既懂档案又懂技术,既有文化情怀又具创新意识的新型档案文化遗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玉珏.我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6):95-100.

  [2]何振,蒋纯纯.数字时代档案公共服务的理念革新与实现路径[J].山西档案,2022(2):5-12.

  [3]周林兴,张笑玮.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馆的建设导向与发展进路[J].档案学研究,2024(1):20-27.

  [4]刘明敏,徐海静.价值共创理论下公共档案馆创新服务研究[J].山西档案,2023(3):80-86.

  【作者简介】吴晓楠(1980—),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