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近日在河南郑州主办了2024中国网络文学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文学作家、专家学者、平台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围绕创作精品化转型、AI助力业态升级、网络文学“走出去”等主题集思广益,展望发展新趋势,探寻如何让网络文学更好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数达5.37亿,网文阅读市场规模已突破400亿元。告别自主生长时期,中国网络文学已步入了有序发展、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朝着主流化、精品化方向加速发展。
如何在已有的题材和创作形式上求新求变?近年来,聚焦现实题材,网文作家们创作出了更多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展现时代变革的文学作品。
作家甘海晶(笔名:麦苏)创作的网络小说《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聚焦河南嵩山脚下桃源村的变化,讲述三代村民接力脱贫致富的故事,日前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只有真正贴近生活、理解生活,深入挖掘社会中的真实故事和人性光辉,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甘海晶说。
坚持创作、持续学习对网络文学作家来说也同样重要。谈及自己最近的创作思路,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蒋达理(笔名:蒋离子)说:“网络作家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当创作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作品时,有些故事会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
“既要保持竞争力,又不能像年轻人一样保持旺盛的更新频率,那么就要写精品,只有精品化才能让自己站在潮头。”江苏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刘晔(笔名:骁骑校)表示,他现在创作的作品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篇幅,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自己的“倒逼”。
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如今已超过40亿元,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1月,又有10部中国网文作品入藏大英图书馆,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动漫、电影、游戏等也风靡海外,网络文学“走出去”正持续扩大“读懂中国”的海外朋友圈。
为什么中国网络文学能有如此效果?与会专家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很多作品中普遍反映出的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作家甘海晶说:“许多作品都从小人物写起,讲述他们通过奋斗改变现状的故事。这种人类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能够超越国界,引发中外读者的情感共鸣。”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表示,中国网络文学已在海外形成产业生态,传播方式超越了文本层面,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理念的传播。如今,一些海外作者正以中国元素为创作灵感,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人工智能逐步渗透至各个领域,如何看待AI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给外国读者时,能处理文化和语气上的微妙差别。”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王雷认为,如今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快速进步,为网络文学的跨界发展和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多名网络文学作家也表示,AI取代不了创造力,目前还只是处在工具阶段,主要用于写作时快速查找资料,辅助角色塑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