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本报见习记者 闻 超 记者 王恺强
日前,2024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成功举办,来自政商学界的领导和企业经营者以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AI智造 创新未来”主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驱动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与会专家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及其赋能实体经济的潜力。他们的精彩观点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蓝图。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在算法、算力以及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上依然存在短板,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方面仍有差距。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谈道,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亟须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
“脑科学是根、人工智能是干、实体经济是果,这样才能走出我们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道路。”戴琼海建议,要推进小算力发展,增强人工智能自主决策的能力,同时聚焦传感器等基础技术的创新,夯实技术根基。他认为,通过建立区域试点和示范城市以点带面,可以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标杆,探索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路径,为实体经济赋能。
人工智能的崛起不仅为经济社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挑战和机遇。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能够引领和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这一任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延续,更需要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上进行全方位的重塑与变革。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是实现技术高效落地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韧性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举措。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兵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角度,剖析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兴起及发展趋势。他提出,高校在设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时,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深度结合。
在产教融合方面,陈兵建议构建“校企协同”的教育体系,通过企业和高校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让学生在真实企业场景中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过渡。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企业注入持续的创新动能。“持续的合作创新与教育模式优化,将有助于培养满足未来产业需求的高端人才,实现人工智能对实体经济的全面赋能。”他说。
以人工智能与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研究方向,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卿在实践中发现,尽管我国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广阔,但在技术平台建设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数据管理不足、设备升级滞后以及核心技术推广的难度较大,都是制约智能化发展的瓶颈。
工业互联网数据平台的建设以及数据确权机制的完善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规模化应用的重要举措。刘文卿认为,这些举措能够有效提升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优化产业链协同效率,同时缩小中小企业在工业化程度上的差距,通过边缘计算和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助力其加速数字化转型。
“未来应聚焦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仿真测试和边缘计算等技术,全面提升工业技术应用的精准度与效率。这需要完善硬件设备,并在数据管理和分析领域取得突破。针对不同行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智能解决方案和协同创新生态,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刘文卿建议。
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共山在会上分享了人工智能如何助力能源行业实现高效管理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行业的应用,不仅能够优化能源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提升企业的资源调度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区域性数据管理和资源整合,这项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动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关于如何让人工智能助力企业发展,朱共山表示,工业企业需要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将智能技术融入企业管理和生产流程中,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