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全球第一个“AI合成主播”上岗,不仅能播中文,还能播报英文,一天不眠不休可工作24小时。“AI合成主播”的虚拟模样以真实的新闻主播为原型,看上去和真人没什么区别。不少网友感叹,难道连主播也要失业了吗?
在智能语音系统、交互系统等一批人工智能闯入职场的当下,随着AI技术运用领域不断深化,哪些岗位受到的冲击最大?白领们会不会担心自己的“饭碗”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AI主播”惊艳C位出道
在刚过去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搜狗与新华社联手,共同推出了“AI合成主播”。
这位“AI主播”号称是全球首位全仿真的虚拟主持人。无论是从声音还是表情,都做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其不仅能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停歇地提供服务。还能用无数个分身,同时在不同的现场播报各种资讯。
据悉,“AI主播”有极强的“克隆”能力。真人主播面对镜头录制一段播报新闻的视频后,“AI主播”凭借这段视频,就能将真人主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提取出来,随后“克隆”出真人主播的分身。用户只需输入新闻文本,这个分身就能用和真人一样的声音进行播报,而且唇形和面部表情等也能与真人主播完全吻合,真假难辨,效果相当震撼。
“AI主播”不仅和真人一样会播报新闻,而且永不出错、永不疲倦、永不休息。对此有不少网友感叹:“新闻主播的饭碗不保了?”
真人主播将被替代?
从技术上来说,“AI主播”是怎么实现的呢?11月26日,云从科技资深算法工程师杨学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它的背后其实包含了两大人工智能技术——语音合成技术和人脸合成技术。“‘AI主播’还涉及到读文本内容这块,因此在人脸合成技术中还运用了唇语合成技术。”杨学锐称,在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当中,运用最广的就是图像和语音技术,其中图像技术中最广泛运用的就是人脸识别。
那么,“AI主播”真的会替代真人主播吗?“大家如果看了‘AI主播’的播报,还是会感受到与真主播的区别。”杨学锐说,除了主播的表情有些生硬,在播报的语速间隔上相对来说还是不那么自然,他表示,这其实也是AI技术的两大难点——情感和韵律的处理,“从这点来说,‘AI主播’同真人主播相比,还是存在进步的空间。”
杨学锐同时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AI主播”有可能会代替一部分真人主播在线上的播报工作,“但是这并不代表AI就能取代主播,比如线下的一些真人互动、一些即兴的内容仍是AI无法取代的。”
机器“复活”已故配音大师声音
中国首位“AI主播”的出现,尽管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但它也被认为拉开了未来传媒业AI代替部分人工的大幕。目前,在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中,之前需要人工处理、复检的很多工作都在逐渐被程序取代,不少人工岗位都在逐渐被取消。
昨日,记者采访重庆科大讯飞时了解到,在“听”上,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与转写技术不断精进,在2015年讯飞年度发布会上就已成功PK速记员。再到今年,不少媒体中心已现场使用讯飞听见进行转写。
仅仅从“声音”方面来说,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做到哪一步?科大讯飞西南市场经理唐利君给记者举了一些例子:通过语音合成技术,讯飞已和央视、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等联合“复活”了央视已故配音大师李易老师的声音,打造了首个AI全程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今年的进博会上,讯飞还为大会吉祥物“进宝”量身打造了声音用于新闻播报。
纵深
薪水拔高10%~20% AI人才成“香饽饽”
自从阿尔法狗一战成名之后,人工智能便像开挂一样,迎来迅猛发展。行业快速扩容背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难求。
过去3年中,AI相关岗位平均招聘薪资正以每年近8%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人工智能岗位平均招聘月薪已达2.58万元,远高于一般技术类岗位。另外,过去一年,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增长近3倍,而高学历的AI人才更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从去年AI领域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来看,硕士生的年薪差不多为30万元,博士生则达到了50万元。今年,有企业给应届生的薪水直接拔高了10%到20%。更有甚者,有些企业还没有AI领域的具体职位,但也准备高价挖人了。
传统行业面临冲击 “账房先生”危机感最重
人工智能让AI领域的人才成为“香饽饽”,同时也让一些传统行业的从业者面临不小冲击。
一些职业调查显示,财务人员最担心被AI取代,其次客服、行政后勤等职业也颇为担忧,而“研发”岗位的员工则认为自己被AI替代的可能性最低。智联招聘重庆市场与用户增长部经理范静称,研发岗位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的“驯机师”,他们创造着智能技术,对它的了解也更深刻。而公众印象中,类似财务、客服等工作更多属于程式化、重复性内容。
“确实会存在一些担忧,人工智能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重庆某销售公司的屈小姐从事财务工作已经8年,她告诉记者,随着税务办公系统全面电子化,纸质发票最终会完全被电子发票取代,“包括现在去吃饭,很多地方都是开电子发票了。”屈小姐谈到,等到电子税务局系统运行成熟,财务管理软件也会跟着升级换代,甚至直接接入税务系统,需要手工录入的财务凭证及报表可以自动生成,纳税申报也可以由系统生成数据直接完成,大大减轻企业人力成本,相应的,传统记账人员可能会面临失业。
不过她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一方面这会促进现有的财务人员追求更高级的企业管理岗位,管理会计就是现在热门的职业规划方向之一;另一方面,一部分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岗位。”屈小姐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工可以替代,但运行智能财务系统仍需要维护人员,这些人不仅要懂IT知识,更要熟悉财务知识,这也会促进单一财务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型。
据悉,目前我国财会行业有1800万左右从业者,其中近80%从事着记录与核算的工作。这一部分人才,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所取代。与此同时,企业所急需的那些既能承担预算决策,又能控制成本的管理会计,却有着300多万的人才缺口。也就是说,虽然都是学会计的,但机器人目前只能抢“账房先生”的饭碗,对那些“军师”类财务人才,企业依旧急需。
“智场”形态呈现 60后70后不担心被取代
11月22日,记者采访智联招聘时了解到,2018年的新雇主经济已经呈现出“智场”的形态。范静给记者看了一份智联招聘最新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79%的员工表示人工智能提升了工作效率,其中最常使用的智能化工具是“办公协同系统”,使用过的员工高达72%。
范静称,在人工智能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时代,办公方式也开始依靠平台化运转,组织的高效协作首先体现在智能化协同系统上,因此这类应用最为普遍。记者注意到,现在的智能化办公系统中运用较多的还有“人脸识别”功能,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于考勤打卡方面。
另外“智能翻译”的应用也有一定占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职场中与其他语言国家打交道的机会也变多了,智能翻译让信息和交流不再受语言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沟通效率,“这就意味着人工翻译岗位也会受到一定挑战。”
不过,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五成的员工认为自己不会被AI取代,面对人工智能的威胁心态淡定。在不同的年龄层中,60后和70后对自己最自信,认为自己不会被取代的占比高达73.7%和65.6%。分析认为,70后和60后因为有了足够的工作经验,他们会更有底气相信自己不会被AI取代,但是年轻员工不论在阅历、人脉还是技术上都缺乏优势,所以会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担忧。
观点
“沟通能力”与“创意能力”
将成为职场未来的竞争力
“在职场中,普遍认为最不容易被AI取代的是沟通能力和创意能力。”范静认为,人工智能具备深度学习能力,当那些已经被归纳出算法的工作内容被编写成指令时,便意味着这个岗位可以被智能技术取代,但主动思考和共情能力却是它们难以实现的人类独有特质,“沟通能力”和“创意能力”因为是人脑中的思维和知识,无法被一套固定的指令所描写和捕捉,所以也成为被职场人珍视的未来竞争力。
另外,科大讯飞西南市场经理唐利君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人工智能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把人类从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多有创造性的工作。“人工智能是帮助人类更好工作和生活,所以,未来人机耦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她强调,在未来,强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人类。
链接
人工智能进入职场
哪些岗位或受冲击?
●服务员或收银员
在一些餐厅和商超内,自动结账机器与机器人服务员已经上岗,避免了人工的一些繁琐的程序,提高了服务效率。
●传统车间工人
随着智能工厂的不断普及,传统流水线工人慢慢被取代。不仅减少了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节约了成本。
●电话推销员或者客户服务
机器人的出现,避免了与客户沟通上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些机器人的言语是标准化的,完全地避免了人与人之间一些交流上的冲突。
●各行各业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