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是中国首家也是目前A股唯一一家独立汽车设计公司,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营业务为整车研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及制造、汽车研发等,至今服务客户数量80余家,研发整车近500款。
“伴随国内汽车工业成长而崛起。未来十年,我们致力于将中国电动化技术推向全球,为全球客户提供整车开发和零部件配套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成为世界的阿尔特。”近日,阿尔特董事长宣奇武做客上海报《直面掌门人》节目时表示。
为中国汽车工业崛起贡献设计力量
宣奇武,1966年10月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与中国最古老的汽车制造厂相依相伴的童年,使他对汽车有深厚的感情。
在20世纪80年代,宣奇武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后在长春一汽从事汽车研究工作。宣奇武后赴日本留学,并于1998年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他进入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工作。2002年,宣奇武决定回国创业,将汽车技术带回中国。
宣奇武说,当时,中国汽车业与国外差距非常大,大部分车型都是汽车生产厂家在国外买图纸,照抄照搬原车型,国内汽车生产厂家根本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空间。
“我决定放弃日本的高薪回国创业,把在日本学了12年的汽车技术和理念带到中国,设计制造中国车。”宣奇武在回顾创业初心时说。
“目前,国内车产品供给极大丰富、电动智能化技术领跑全球、规模效应逐渐凸显,反映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崛起。”宣奇武说。
宣奇武认为,在智能驾驶时代,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产品的市场表现。
“目前,阿尔特可基于对自动驾驶的功能定义和场景定义,为客户提供自动驾驶车型全栈式的开发服务。我们已参加到头部客户L4级别自动驾驶车型的研发项目中,内部自研的车Q-BIC同样具备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宣奇武说。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正处于加速渗透期,一些造车新势力缺乏整车设计能力,部分传统车企布局电动智能汽车如“大象转身”,转型困难。阿尔特一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前瞻布局领先技术,赋能车企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AI赋能汽车研发设计”战略开启更多可能
为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阿尔特正在将“AI赋能汽车研发设计”作为重要战略进行推动。
“传统的汽车设计,需要数百名工程师用时数十个月;现在通过AI赋能汽车设计,用AI化的工业软件加上工程师的‘数字分身’,能将研发周期缩短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实现‘又快又好又灵活地设计用户满意的车’。”宣奇武说。
目前,阿尔特在汽车造型设计领域的AI应用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二维创意领域,公司应用AI辅助造型设计平台,在内外部多个项目中初步实现了AI辅助二维创意效果图设计的大规模应用;在三维设计领域,公司自主研发了首款由AI大语言模型辅助编写程序代码的汽车类Maya自动化生成插件CarGen,从而有效提高汽车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在模型生成领域,公司基于3DGS技术,利用视频或照片生成用于可视化呈现的模型,辅助汽车研发设计。
宣奇武说,公司正在根据“AI+汽车研发数智系统”的整体架构,融合、智谱华章等产业合作伙伴的优势,共同打造AI时代的整车研发数智平台。目前,相关产出成果正逐渐形成商业模式闭环。
在宣奇武看来,“AI赋能汽车研发设计”战略还将给阿尔特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设计。
宣奇武说:“汽车在广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智能网联趋势下,汽车集成了更多智能化功能,在决策和操作能力上与相似,同时汽车和机器人在技术体系、硬件配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车企向机器人产业延伸是有一定优势的;阿尔特设计机器人也是有基础的。”
2024年6月,阿尔特正式成为的解决方案顾问合作伙伴,受到了在技术、软硬件等多个方面的赋能。未来阿尔特也会基于英伟达开发工具以及公司产业经验,在AI模型、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把中国汽车推向国际舞台
在汽车出海的大背景下,阿尔特提出了其特有的出海业务模式。“一方面,公司可以为中国车企研发适配海外市场的车型,进行海外市场的本土化改造;另一方面,也可以凭借先进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为处在转型初期的海外车企深度赋能,在整车开发与零部件配套等多个方面,为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提供助力。”宣奇武在谈论阿尔特出海规划时说。
今年以来,阿尔特“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陆续取得重大突破。6月,阿尔特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宣布设立阿尔特国际公司,开展汽车研发、制造及出口,实现国际化发展;8月,阿尔特的控股子公司四川阿尔特新能源与香港HDI公司签订混动DHT采购合同,HDI希望从四川阿尔特购买专用混合动力变速器(DHT),用于其运营并供给其海外OEM客户,合同总金额预计不低于14.51亿元;11月,阿尔特与日本YAMATO、SBS合作推进的改装电动卡车正式完成,计划在明年春季前开始量产供货。
宣奇武表示,为持续推动“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阿尔特将与英伟达、、矢崎、菱三等全球性企业合作,寻求更多的战略合作;在智能底盘、滑板底盘、、智能驾驶等领域持续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突破;通过多期,留住核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