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奏”,12月初召开的、研究下一年经济工作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往往备受重视。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其中提出,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华夏时报》记者发现,最近五年的12月政治局会议中,只有2021年年底的政治局会议针对区域战略作出了类似的部署,要求有效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他几年或者未提到,或者仅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概述。
“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过去几年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成渝、山东半岛、及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的GDP增长值均超过1万亿元。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和达到73549.46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4.82%,接近四分之一。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经济室主任黄征学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三个地区、粤港澳、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国GDP超过40%,是稳定中国经济的“压舱石”,而长江经济带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也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四大区域明确新定位
近五年来,在被视为定调第二年经济工作的年末政治局会议上,对于区域战略的表述十分罕见:2020年和2022年,并无相关表述;2021年,要求“有效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23年,仅在城乡融合的相关表述中提及“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到今年,年末的政治局会议才再次对区域战略有所强调,要求加大实施力度,增强发展活力。
不过纵观2024年全年,年内多次政治局会议都对区域战略进行了审议或部署:一季度末的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5月末的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8月末的政治局会议审议了《进一步推动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
党的二十大以后,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央通过上述顶层设计文件和多次座谈会,对不同地区的区域发展也明确了新的定位和政策出发点:东部地区中,对于地区,要求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对于长三角地区,要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对于中部地区,要求紧扣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对于西部地区,要求聚焦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对于东北地区的发展,12月5日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方案》也提出了新要求:立足东北地区冰雪资源禀赋,积极把握机遇,把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发展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全产业链,努力打造世界级冰雪品牌和冰雪旅游胜地,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冰雪经济高地,有力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区域发展活力如何增强?
当前,中国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在哪里?
此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明星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使用城际人口流动数据的出行计算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体系,发现7个区域是中国人口和经济分布的主要区域: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京——天津、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武汉都市圈。这7个区域组成了“帆船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人口流热度最高,占整个城市网络空间的11.5%,其次是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京——天津。郑州、西安和武汉都市圈人口流动热量占城市网络的比重均约为2%。
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4春季论坛上,他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应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化地区,也是流空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枢纽和中心,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都市圈,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分工合作,打造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区域。